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关于春天的诗  ›  踏莎行·细草愁烟--晏殊 返回列表

    踏莎行·细草愁烟--晏殊

    晏殊 〔宋代〕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译文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的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来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来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的的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来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释
    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蕙:香草。
    炷:燃烧。
    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201-202
    2、唐圭璋.《全宋词》增订简体本:中华书局,1999年1月1日:95
    赏析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句春情怀的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来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残,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写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残。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来,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来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香残蕙炷”写室来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来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来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句,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句,紧接“带缓罗衣”的残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残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1、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年4月21日:218-219
    创作背景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形成一种广兴文学的浪潮,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晏殊临春之季不禁有感而发,以物抒情,感叹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1、孙望 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 》(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第109—110页

    晏殊
    晏殊【y#224;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月下读书网 基于 Discuz! X3.5 系统搭建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冀公网安备13013102000214

    当前有 26 位朋友正在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 本站作品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或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学习,非以盈利为目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