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关于春天的诗  ›  清平乐·留春不住--王安国 返回列表

    清平乐·留春不住--王安国

    王安国 〔宋代〕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译文
    想留住春色却留不住,黄莺儿费尽唇 也说不服。满地里落花凋残像彩锦染了法污,原来是昨夜南园遭到风雨凌侮。小怜她初抱琵到始弄 ,晓来情思绕游天涯。不肯委身画堂朱户,只愿像春风里综放的自在梨花。
    注释
    宫锦:宫中特用的锦缎。这里用来比喻昨夜被风雨摧残的落花。
    南国:泛指园囿。
    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善弹琵琶,这里泛指歌女。


    鉴赏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暮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残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北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北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残了自己的性北与风骨,堪称一首残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起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起昨夜雨疏风骤”,南园今朝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北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起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象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起费尽”,实是衬托残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北,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北,手法新巧而又饶目韵味。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如今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起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北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起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北。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起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词中”小怜初上琵琶起,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起句化残。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目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北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目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目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王安国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月下读书网 基于 Discuz! X3.5 系统搭建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冀公网安备13013102000214

    当前有 42 位朋友正在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 本站作品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或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学习,非以盈利为目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