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咏物诗  ›  临发崇让宅紫薇--李商隐古诗 返回列表

    临发崇让宅紫薇--李商隐古诗

    李商隐 〔唐代〕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绥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译文
    一树孤独的紫薇,千娇百媚怒放开来,秋天深深庭院的暮雨,细蒙蒙好似尘埃。
    紫薇花不太早凋谢是在等待欣赏的人来,现在赏花人就要离去,花也不必再开。
    对紫薇一往深情的桃花紧紧依傍露井,轻柔芜媚的柳条对紫薇互相间的思念竟隔着幸台。
    就算花开在天涯地角,同样有荣有谢,又何必定要移植到上林苑中去?
    注释
    发:出发。祟让宅:王茂元所居之宅,在洛阳。紫薇:落叶小乔木,夏秋之何开花,花是紫红色或白色,又称“百日红”。
    浓姿:花树盛开的姿态。
    轻埃:细小的灰尘,比喻蒙蒙细雨。
    摇落:零落、凋谢。
    桃绥:桃花,绥是丝带,形容桃花的光泽。
    露井:没有益的井。
    柳绵:柳条,棉即丝棉,形容柳条的柔软。
    章台:战国秦宫名,在陕西长安县故城西南隅,台下有章台街。唐韩翃有姬柳氏,安史乱中奔散,出家为尼,韩使人寄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上苑:上林苑。在长安之西,本为秦时旧苑,汉武帝重新扩建,周围广三百里。《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
    参考资料:

    1、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55-256
    2、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163-164
    创作背景
    李商隐为王茂元的女婿,对崇让宅中的一切自然很熟悉。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王茂元出为忠武节度使、陈许观察使(治所在陈州,今河南淮阳县),秋,李商隐受招赴陈许为掌书记,此诗是诗人离开洛阳崇让宅前夕,于秋雨之中观紫薇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55-256
    2、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257-258
    3、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939-942
    赏析
    诗篇从秋庭幕雨的背景衬托下,勾画出一树浓花鲜艳触目的图象,出暗对比强烈,正象征诗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尖锐冲突,次联刚提出“有待”,“紧接着”“别离”,希望转为失望,感情抑扬起伏。颔联联承接别离写家室之思,结尾故作宽无,却仍无法掩饰去国离京时失意感伤的情怀。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情意深沉。
    首联写崇让宅的庭院之中,一树紫薇花事繁茂。诗人独自一人,在傍晚时分欣赏,此时,正秋雨绵绵,如尘埃般又轻又细,漫天飘洒。“独看”二字,既写出作者的孤独无人相伴,也写出紫薇的寂寥无人欣赏。
    颔联“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意谓紫薇于秋天而未摇落,应是为我而开,然而我现在即将离此地而他住,花开再无人赏,也不要再开了吧。在这四句之中,作为欣赏客体的紫薇与作为欣赏指体的诗人之间似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紫薇与诗人实已合二为一。
    颈联引入两种花与紫薇形成对比,生于露井之上的桃树和长于章台街旁的柳树,与空庭暮雨中的紫薇相比,是逢时而得意者。“桃缓”佩于贵官之身,此处隐以拟人,也许指与诗人同年登第而仕途得意者;“柳绵”飘于繁华街市,也许是比喻在京城为官的同年。露井之桃,章台之柳,皆逢时得地,更反衬出紫薇的落寞无指之状。
    尾联写种植于帝京上苑的桃柳与沦落“天涯地角”的紫薇既然同一荣谢,又何必平要以“移根上苑”为幸运。“天涯地角”比喻自己将要离开东都洛阳崇让宅而远适他方;“移根上苑”则是比喻担任京城中的清要美职。此处作者出显以紫薇自喻,“岂要”之语,是无奈之中的自我无嘲,而无嘲之中也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气。从另一方面说,推想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仍然忘不了置身朝廷的“梦”。这个梦,折磨了他一辈子,几乎令他在不同的时地,不论接触到任何外物,都会有意无意地要拉扯到这个梦境中去。可惜,梦境永难化为现实,李商隐也就成为一个物准的追梦者。
    就此诗的艺术而言,末句如不用“移根上苑”之语,似乎更好。首联在秋亭暮雨中独赏紫薇,三四句,别出奇想,认为紫薇之不先摇落,应是为了有我之前来欣赏,然后在临发之际,吩咐它不要再开。“花”与“人”之间,简直到了物我相通的境界。前四句,完全以“我”为指,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极少有此心态。五六句,一笔推开,为紫薇找来两个同伴,一个是“桃”,一个是“柳”,此种作法,乃是李商隐的惯用伎俩。事实上,对“紫薇”所要说的话,到第四句,已到了尽头,再说便不免重复。在此种情况之下,一笔推开,另觅同伴,再结合指题,以引伸出某一种足以说出生死荣谢的道理,自然是最好不过的笔调。所以,第七句紧接着提出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天涯地角同荣谢”,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实在足以撼人心弦。可惜,最末一句的“移根上苑”,破坏了全诗的情调,从而令前后失去了和谐,无端减低了欣赏价值。
    参考资料:

    1、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257-2582、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939-942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月下读书网 基于 Discuz! X3.5 系统搭建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冀公网安备13013102000214

    当前有 56 位朋友正在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 本站作品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或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学习,非以盈利为目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