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上、下卷分别讲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韩老六”,土改后期复查和深人“砍挖”(即“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的过程。元茂屯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召开的第一次贫雇农大会“意外失败”,“斗争大肚子”的倡议仅仅得到了少数贫雇农底气不足的“赞成”和满腹疑惑的回应,问题就出在未能有效“发动”群众上。第一次斗争韩老六,真正“发动”起来上台控诉的只有赵玉林一人,“斗争”对于元茂屯的男女老少来说,只是感到惊奇,或乐意,或发愁或犯疑,或观望。斗争会也就在这种未经充分“发动”的复杂的群体心态的影响下,难以形成理想的两个对立的阵营的紧张空气,最终以闹剧式的“情绪缓和”而结束。
第二次斗争会虽然是在经过对郭全海、白玉山、老田头等人的成功“发动”并正式成立了“农工联合会”之后召开的,但韩老六的几句陈情和检讨,就让“斗争的情绪,又往下降”,以致出现了“人家就是地多嘛,叫他献了地,别的就不用多问了”的议论。好不容易由老田头的血泪控诉所激起的群情愤慨,也被韩老六的几滴鼻血轻面易举地冲淡了。成功斗垮韩老六的第三次斗争会,除了工作队继续“发动”所见的成效之外,一个关键因素却是“韩老六鞭打小猪倌”而激起了民愤,是被斗争者弄巧成拙地将本来温和的斗争气氛,激化为愤怒的烈火,是恶霸地主的现行犯罪行为,将群众“发动”了起来。
小说下卷主要讲述的是带有复查和整顿性质的“煮夹生饭”的过程,也是土改运动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环节。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重新夺回被坏人篡夺了的农会大权。在失去了工作队这个“发动“引擎之后,原农会领导人郭全海们立刻露出了“被发动”者的茫然、“被动”的角色本相,他们实在没有任何主动意识和能力,去守卫土改的成果,更不要说开辟新的局面了。其次是,进一步发起“砍挖运动”。与前期土改斗争不同的是,现在的斗争重点对象,已不是恶霸地主韩老六式的“坏根”,而是吃斋念佛,“修来世”不离口的杜善人和舍命不舍财而又胆小的唐抓子之类的“坏须”了。
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竞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
作者简介:
周立波(1908 —1979),原名周绍仪,笔名立波。湖南省益阳人。青年时求学于长沙省立一中、上海劳动大学。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1928年到上海开始的。1929年在《申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散文《买菜》。此后便一边求学一边做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活动。1934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加人中国共产党,积极投人党领导的革命文学活动。这时期他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编辑工作,间或也写点散文,比较著名的翻译作品有苏联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捷克基西的《秘密的中国》等。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周立波离开战斗了10年的上海,奔赴抗日前线,到八路军前线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战工作。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散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后来收集在《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两个集子中。1939 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编译处长,兼任文学系教员。后来又主编过《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1年开始写小说,这期间主要作品有《麻雀》《第一夜》《阿金的病》《夏天的晚上》《纪念》《牛》《金.戒指》等。1942 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聆毛泽东的讲话。1944 年,随八路军三五九旅的一个南下支队深人华南敌后,与部队战士同历艰险。根据这段战斗经历,写了《王震将军记》《王首道同志和别的几个领导者》《李先念将军印象记》后结集为《南下记》。1946年到东北松花江省(现黑龙江省)尚志市参加土地改革,访贫问苦,反复体验生活。1947年5月,他调任《松江农民》编辑,开始构思创作《暴风骤雨》,于1947年10月和1948年12月,他先后完成了《暴风骤雨》上、下卷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