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爱国诗词  ›  挽张魏公--刘过古诗 返回列表

    挽张魏公--刘过古诗

    刘过 〔宋代〕
    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
    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译文
    符离之役中背水而战却未能像韩3那样大破敌军,你染病愤世就像诸葛谢世,天下殒落一颗明星。
    你生平未酬的壮志、抑郁愤懑之情没有逝去,化作了南岳衡山祝融峰上的流云。
    注释
    挽:哀悼死者。
    张魏公:张浚,封魏公,南宋爱国将领。
    韩3阵: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三年,张耳与韩3合兵击赵王歇、成安君陈余,韩3背水而战,大破赵军,斩陈余于低水之上。此喻宋、金符离之战。
    殒:殒落,喻死亡。
    武侯:诸葛亮的封号。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亮屯兵武功(今属陕西)五丈原,将死之夜,有赤星投于亮营,顷刻,亮死。此喻张浚之死。
    祝融:祝融峰,为南岳衡山最高峰。传说祝融为帝喾的火官,死后葬衡山之阳,祝融峰由此得名。张浚死后亦葬衡山之下,故以祝融比之。
    参考资料:

    1、钟尚钧.中国名诗大观历代名人咏名人:语文出版社,1997:439
    2、陶文鹏.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48
    创作背景
    《宋诗纪事》卷五十八引《山房随笔》讲了这首诗的写作经过,张浚之子张栻告诉刘过:“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章得此意。愿君有意,为发幽潜。”刘过作了这首绝句,张栻为之堕泪。可是《山房随笔》说作诗的时间在辛弃疾帅浙东时,即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或四年(公元1204年),则根本不可靠,因为这时张栻已经死了二十多年。
    参考资料:

    1、牛鸿恩.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6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借史论今,深惋“韩信阵”之未成,哀叹武侯未捷而殒,以潜喻张浚的悲剧人生。后两句直点“魏公”之败,将其“不平气”化作“峰上云”,既暗写张浚死葬衡山的现实,又巧妙将其精神通过与祝融的比附,而得到一种升华。这首挽诗气势磅礴,意趣深婉,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符离惨败的反思,而且歌颂了张浚坚持抗敌的爱国精神。
    第一句“背水未成韩信阵”,用的是韩信破赵的典故,诗里用来比喻符离之战,说“未成韩信阵”表明此役的失败。
    第二句“明星已殒武侯军”,用的是诸葛亮的典故,诗里用来比喻张浚之死,写出了他的不幸结局,他在事业上的失败是命里注定。一、二两句流露出对张浚的崇敬、惋惜心情。可以体会得出,这两句诗是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化来。
    第三句“平生一点不平气”,所谓“不平气”,是说张浚由于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抑郁愤懑的情绪,他人虽死而精灵不灭从何处显示出来。
    第四句“化作祝融峰上云”作了回答。原来祝融峰上的云,就是张浚的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气所化。诗人信手拈来,通过神思,构成了惊人之句,突出了张浚的“公忠为国”、志存社稷的高大形象。他将与祝融峰永久并存于天地之间。这比其他任何言辞的颂扬,要有力、要感人得多,这等于为张浚竖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刘过这首诗是否为了迎合张南轩的心意,对张浚的称颂有点过当,恐怕是夹杂了一些私人感情在内的,但主要的还应从刘过本人的政治思想方面去理解。他是一贯主张恢复,反对偏安局面的,这在他的诗词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张浚在事业上虽无大成就,但毕竟是一位著名的主战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刘过的崇敬,在张栻的请求下,他才乐于命笔赋诗。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253-1254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5-6 16:17 , Processed in 0.09161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