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关于秋天的诗  ›  长安秋望--杜牧古诗 返回列表

    长安秋望--杜牧古诗

    杜牧 〔唐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923-924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公元850年(大中四年)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参考资料:
    1、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84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4-26 20:34 , Processed in 0.10224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