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唐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  ›  望月有感--白居易古诗 返回列表

    望月有感--白居易古诗

    白居易 〔唐代〕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因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夜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喻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居98—居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夜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喻制度,所授之喻分“口分喻”和“世业喻”,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喻”。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80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6-197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3、刘学锴.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496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5-8 10:08 , Processed in 0.1053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