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抒情诗词  ›  读史--王安石古诗 返回列表

    读史--王安石古诗

    王安石 〔宋代〕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译文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注释
    行藏:行止,指事迹。
    黮(dàn)暗:昏暗,不清楚。
    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
    末俗:后世的习俗。
    粹美:指精华。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参考资料:

    1、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
    创作背景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参考资料:

    1、姜汉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263页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
    1、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下读书网 基于 Discuz! X3.5 系统搭建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冀公网安备13013102000214

    当前有 23 位朋友正在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 本站作品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或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学习,非以盈利为目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