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抒情诗词  ›  浪淘沙·其二--刘禹锡古诗 返回列表

    浪淘沙·其二--刘禹锡古诗

    刘禹锡 〔唐代〕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译文
    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
    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注释
    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赏析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中用了多个意象。首先是“桥”。其次是“春日”,春日高照犹如沐浴浩荡的皇恩。“日斜”则意味着恩惠渐少。美如玉的琼砂沉入水底,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任用。平地突起的狂风恰似刘禹锡顺利的政治生涯突遭贬谪的厄运。
    参考资料:
    1、郭亚丽.从《浪淘沙》九首看刘禹锡其人其诗[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月下读书网 基于 Discuz! X3.5 系统搭建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冀公网安备13013102000214

    当前有 45 位朋友正在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 本站作品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或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学习,非以盈利为目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